《媒介道德与法规》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1-04-01
课程名称:《媒介道德与法规》
学 时:48
课程学分:3
适用专业:新闻学专业
撰写人:王淑芹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媒介道德与法规》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理论与知识,因此,学习该门课程先修法律基础、新闻理论、舆论学、新闻评论、传播学、社会学等内容较为科学。
本课程分新闻道德与法规两个部分。
新闻道德部分,着重阐述新闻道德的发展、原则与规范,以及新闻界种种失范现象,使学生明确自身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法规部分,通过对我国新闻立法进程及主要难点的分析,在介绍和阐述与新闻工作者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介绍国外新闻媒体的法律规范概况,旨在使学生加强法律观念,强调自律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方面掌握关于媒介道德与法规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新闻案例,同时使学生关注和把握新闻传播活动中道德与法规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新闻报道判断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讨论,使学生对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辅以个别指导,争取发表较为成熟的评论。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新闻道德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阐述了新闻道德的涵义、新闻道德的社会作用;并就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优良道德的制定,以及有关“应该”的概念和认识等问题作较为详细的论述。本章的学习过程中要求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新闻道德的涵义。
难点:西方新闻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新闻道德的涵义
1、新闻道德概念(识记)
2、新闻传播活动中不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区别(理解)
3、新闻传播行为道德意义发生及作用机制的条件(理解)
4、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道德,为什么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方面尤其受到关注和重视。(识记)
第二节新闻道德的社会作用
1、新闻道德社会作用有哪些(理解)
2、新闻道德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调节作用的具体含义(识记)
3、新闻道德对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具体含义(理解)
第三节 新闻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类早期信息传播活动道德规范
二、近代新闻道德规范发展
三、西方自由主义新闻道德观(识记)
四、新中国新闻道德规范(理解)
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阐述了新闻传播应遵循的的善恶总道德原则;诚实、中庸道德规则,以及新闻事业担负着伸张社会正义的责任等等。要求在理解掌握原理的同时,能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善恶原则
难点:中庸道德原则。
第一节 道德总原则——善恶六原则
1、道德总原则(理解)
2、道德行为的分类(理解)
3、善恶境界(理解)
4、以善恶境界概念分析相关新闻行为(应用)
第二节 公正:社会治理的最重要道德原则
1、公正的概念(识记)
2、公正的道德境界(识记)
3、新闻传播活动中关于“公正是等利(害)交换”。
4、“追求公正——媒介的道德指向”。(识记并应用)
第三节 采访报道中的人道主义空间
1、人道主义概念(理解)
2、报道悲剧事件尤其需要记者具有“同情心”(理解并应用)
第四节 传播信息道德规则——诚实
1、诚实的概念(识记)
2、诚实的分类(理解)
3、诚实的道德价值。(识记)
4、诚实和欺骗是基本的道德规则而不是道德原则。(识记)
第五节 新闻采访中的中庸之道
1、中庸的概念(理解)
2、中庸的道德价值。(识记)
3、“中庸”之道在隐性采访中运用。(应用)
4、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原则及内容些?(识记并应用)
第三章 新闻道德评价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分析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评价关键-----良心和名誉问题。详细论述了良心与名誉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要求在全面理解各节所述概念的同时,能自觉地将其运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良心和名誉的作用
难点:良心和名誉的真假对错。
第一节 新闻工作者良心
1、新闻道德评价(识记)
2、新闻工作者良心(理解)
3、良心的产生(理解)
第二节 新闻工作者名誉
新闻工作者名誉(理解)
第三节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
第四节 良心与名誉的评价依据
1、动机效果(理解)
2、良心评价和名誉评价(理解)
3、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评价(理解)
4、运用动机、效果理论对新闻行为活动进行道德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应用)
第五节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1、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概念(理解)
2、试解释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活动中存在的两组矛盾(识记)
3、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证明(理解)
4、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概念及其道德价值(理解)
第四章 新闻道德失范的失范现象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分析了目前新闻事业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归纳列举了种种现象。要求认识了解这些问题,并努力改善新闻及社会环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目前新闻事业存在的道德问题
第一节 媒介因逐利而堕落
新闻媒介格调不高、品位低下主要表现(识记)
第二节 社会公器变成私人表达空间
1、社会公器变成私人表达空间(理解)
2、当前媒体存在的问题(识记)
第三节 新闻传媒报道中的歧视现象突出
新闻传媒报道中的歧视现象(理解)
第四节 同情心的普遍缺失
同情心的普遍缺失(理解)
第五节 新闻传媒内部腐败现象
1、“有偿新闻”(识记)
2、概括
3、 “贪图享乐追求安逸乃新闻工作者之大忌”(识记)
4、我国新闻界恶性竞争主要表现(理解)
第七周 虚假新闻讨论专题
1.什么叫虚假新闻? 举例说明
2.2012年由那些虚假新闻,有什么新特征
3.虚假新闻的危害及成因
4.我国是如何治理虚假新闻的
5.国外治理虚假新闻有什么可取之处
6.如何治理虚假新闻
练习:如何辨别和防治有偿新闻?
授课题目:
第五章 媒介法概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分析了新闻传播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历史地回顾概括了中国新闻法制历史,并对清末报律、民国时期的新闻法状况作了重点论述。要求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客观地认识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难点:新闻传播法律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新闻传播法制及调整对象
1、新闻传播法体系特点(识记)
2、新闻法律规范调整对象(理解)
3、新闻政策与新闻法律的区别(识记)
第二节 中国媒介法的发展
一、清末的新闻法
二、民国时期新闻法
三、中国现行新闻传播法律体系特点(理解)
练习题:简述中国媒介法的体系。
第六章 表达自由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历史地分析了新闻自由观念、解释和说明了当代西方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要求在扩展知识领域的同时,能客观地认识新闻道德法律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新闻自由的涵义。
难点: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宪法言论、出版自由的涵义
1、新闻自由的含义(理解)
2、对新闻自由批判(理解)
3、新闻自由口号具有很大的宣传作用(理解)
第二节 表达自由的历史发展
2、爱莫生等新闻法学家认为表达自由的社会价值(理解)
3、表达自由的“自我统治”理论所涉及的问题(理解)
第三节 表达自由的法律规定(识记)
(一)国际条约 (二)外国法(三)国内法
练习:中国新闻媒介为何不能成为所谓的“第四权力”?
第七章 表达自由与国家安全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从国家对新闻传播管制的原则出发,分析新闻工作者应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利,重点讲解如何维护国家安全,难点在于理解“明显而即可的危险”标准。要求全面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难点:明显而即可的危险标准
第一节 国家对传播内容进行管制的原则
第二节维护国家安全
一、禁止煽动危害国家的言论
(一)煽动特点
1、煽动的特点(识记)
2、我国《刑法》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理解)
(二)案例分析:
(三)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标准
二、禁止泄露国家秘密
(一)如何理解国家秘密
(二)泄露国家秘密的法律责任
1、我国《刑法》
2、美国泄密罪的相关规定
(三)媒体泄露国家秘密的表现形式(请同学们参照国家秘密的范围,举例说明,教师总结)
第八章 大众传播与名誉权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概括归纳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民事侵权成立要件,着重探讨了新闻传播与公民的名誉权问题,并就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进行说明。要求全面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难点:抗辩事由
第一节 新闻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1、新闻侵权责任构成的要件(识记)
2、在新闻侵权中,行为人过错主要包括方面(识记)
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损害结果(理解)
4、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理解)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1、侵害名誉权的对象(理解)
2、在民事侵权中,新闻诽谤的特点(识记)
3、侮辱(识记)
4、侵害名誉权排除的抗辩理由(理解)
5、“公正评论”含义(理解)
6、我国“特许权”的特点(理解)
第九章 大众传播与隐私权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着重探讨了大众传播与个人隐私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隐私和隐私权概述,新闻侵犯隐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详细解读如何处理个人隐私权同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与平衡,以及在新闻活动中如何针对他人提出侵犯隐私权的诉讼事由进行抗辩。要求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作出准确的、正确的判断。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方式
难点: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与平衡
第一节 新闻侵犯隐私权
1、隐私及隐私权概念(识记)
2、中国现行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有三种情况
3、侵害隐私权的方式(识记)
4、侵害隐私权排除的抗辩理由(识记)
第二节 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
1、新闻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理解)
2、新闻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方式(识记)
思考题:如何在当代媒介环境下避免新闻侵害隐私权事件的发生?
四、学习、研究方法指导:
《新闻道德与法规》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即和现实社会结合较紧密,关注和评论的新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且涉及法律、道德等新闻专业以外的社会学问题,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相关的道德准则与法律规范,及时浏览新闻事件并对新闻史上的典型事件有所了解,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可以开拓自己的思路,完善自身看法,形成比较成熟的观点;
3.加强课外阅读。主要是阅读最近的新闻类核心期刊和研究网站,在汲取别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自己意见与观点;
4.重视课外练习。该门课程应用性比较强,学生应在新闻实践中检验自身的新闻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对新闻报道的判断力,使自己成长为比较成熟的新闻工作者。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还应注意与国外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以便形成更客观、全面的意见。
五、学习资源
主选教材: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2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概论》,陈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陈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目:
《论出版自由》(英国)弥尔顿著, 吴之椿译,商务印刷馆,1958年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美)约翰·赫尔顿,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
学术期刊:
《传媒观察》《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